自强不息的致富能人
—记鄂尔多斯市人大代表刘飞亮同志
刘飞亮,男,汉族,1961年出生,小学文化,“敏盖”内蒙古白绒山羊生产者协会会员。2007年12月当选为鄂尔多斯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刘飞亮,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自小的艰辛使他还没有读完小学就早早地辍了学。出于生计,从17岁便一边务农,一边开始了他长达20年的打工之路,这期间他掏过碱、做过硝厂工人、当过建筑工、泥瓦匠。每一行他都做得兢兢业业,虽然仅靠劳力没能够使他很快脱贫致富,但四处的闯荡使他的眼界大开,尤其是历练了他敏锐的商业嗅觉。这也为他今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了优质白绒山羊养殖产业。从此,他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如今的刘飞亮,是远近闻名的绒山羊产业大户、农村经纪人。拥有高标准棚圈10000平方米,饲草基地150亩,饲养优质“敏盖”内蒙古白绒山羊300多只,在甘肃环县、陕西中鸡镇设有自己的种羊场。每年经他手销售的优质白绒山羊达1500多只,生意辐射到了西北各省区市。他的年收入达到40多万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致富能人。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2000年,做泥瓦工的刘飞亮给当时专门饲养白绒山羊的杜伍盖圈棚。身为农民的他,看到别人家饲养的山羊个体大、膘壮精神足,而且绒质优良、产绒量高,比自家养的山羊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萌生疑问的他向杜伍虚心地请教了相关具体情况,经杜伍的详细介绍令他茅塞顿开。颇具敏锐商业嗅觉的他意识到这是一次非常难得发展机遇。随后刘飞亮拿出家里所有积蓄,购买了一批优质高价种羊,一次性淘汰了全部劣质土种羊。开始了自己白绒山羊养殖事业的打拼。吃苦耐劳、勤于思考、善于捕捉机会的他,很快在白绒山羊养殖上有了很大的起色。这期间,他不断刻苦学习,请教专家技术人员,努力提高自己的养殖技术。订阅了大量报刊资料,结合实际,不断揣摩探索,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成熟饲养模式和方法。经他一手培育的白绒山羊,在2006年苏布尔嘎镇白绒山羊赛羊大会上,获得了两个第一的好成绩:“成年母羊第一名”、“育成母羊第一名”;2008年获得鄂尔多斯市“隆扬”杯白绒山羊大赛第一名(成年公羊)。仅有小学文化的他凭借顽强的意志,认真钻研的精神,终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初涉养殖产业,尝到了甜头的刘飞亮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飞亮对白绒山羊的养殖技术、管理、销售,完全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自己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已小富有余。虽然自己富了,但他没有忘记乡亲父老。为了能够迅速带动周边农牧民的养殖业发展,他四处奔走,通过自己的成功经历说服教育广大养殖户留优去劣,发展高效养殖。他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养殖经验传授给了广大养殖户,并积极组织广大养殖户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利用空闲时间,走村串户,为大家一对一地讲解养殖技术和经验,不厌其烦地为广大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指导帮助。在他的努力下,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发展起了20多户高标准示范养殖户,并且有4户养殖户发展为镇级一档养殖户,养殖规模档次居全镇之前列。
事业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中,新挑战新机遇也接踵而至。早在2005年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凭借多年走南闯北的精神,看好了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的陕西省神木县中鸡镇白绒山羊市场。多次前往考察,推销优质白绒山羊。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他诚恳地说服教育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及专业的技术指导下,销售局面很快打开,影响力越来越大。并引起当地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中鸡镇党委政府为此专门邀请他作为中鸡镇白绒山羊养殖产业的种羊提供者和技术服务指导者。同时在刘飞亮努力下,使得苏布尔嘎镇与中鸡镇结为白绒山羊养殖产业合作伙伴。两镇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做大做强做精养殖产业的新路子。
面对今年低迷的绒山羊市场。应广大养殖户“寻找新出路,开拓新市场”的呼声,最大程度的降低他们的损失。刘飞亮又四处奔波,带领一些养殖户专程到西北五省区进行详细地市场考察。经充分调研比较分析之后,决定在市场潜力大,草资源便宜的甘肃省环县设立种羊场。目前该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如期建成之后,可强有力地拉动本地白绒山羊的销售,预计年销售量达1000多只,从而将有效地缓解因市场疲软给农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
从贫穷走向富裕,如今的刘飞亮回想起自己往日的贫寒,也颇为感慨。“致富不能忘本”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这几年他时刻在关注着社会慈善事业,常常慷慨解囊救助济困。2008年春节前夕,他拉着满满一皮卡车的面粉、大米、猪肉,给本村60岁以上的老人们一一送去,希望老人们都能够过个好年,使老人们深受感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刘飞亮又率先带头捐赠了1000元支援灾区人民度难关。广泛积极的参与各种慈善活动,实实在在的一系列善举。使得刘飞亮深受人们的尊崇,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在白绒山羊产业里摸爬滚打了8年的刘飞亮。面对未来依然雄心勃勃,他深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凭借自己的实力带领广大养殖户定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